PRODUCT CENTER
聯系我們
發布時間:2025-08-16 16:16 瀏覽次數:
工業廢水處理需“對癥下藥”:食品廢水采用氣浮法去除懸浮物,厭氧+好氧工藝降解有機物;化工廢水則通過芬頓氧化法預處理,提高可生化性。精準處理助力環保與工業可持續發展。
工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,這些廢水若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,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。
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,工業廢水可分為多種類型,常見的分類方法有三種:其一,依據廢水中污染物的化學性質,可分為有機廢水和無機廢水;其二,按照企業產品及加工對象劃分,涵蓋食品廢水、化工廢水、制藥廢水等;其三,以廢水 中污染物主要成分分類,包括重金屬廢水、酸堿廢水、含酚廢水等 。
針對不同類型的工業廢水,處理方法也需 “對癥下藥”,下面以食品廢水和化工廢水為例展開說明。
食品企業因生產對象的差異,廢水的水量與水質有所不同,但總體呈現出有機物質與懸浮物含量高、可生化性較好的特點。基于這些特性,食品廢水處理的重點在于去除有機物和懸浮物。
(一)懸浮物的處理
物理法和物化法是去除食品廢水中懸浮物的關鍵手段。物理法中的格柵是常見的預處理設備,其作用是攔截廢水中的大塊懸浮物,避免這些物質進入后續處理系統,影響處理效果。如在某食品廢水處理項目中,廢水先流經格柵,可去除約一半的大塊懸浮物,為后續處理減輕負擔。
隔油池則主要用于分離廢水中的油脂。食品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油脂,這些油脂若進入后續處理環節,可能會堵塞管道、影響微生物活性。隔油池利用油水密度差,使油脂上浮至水面,從而實現油水分離,防止油脂干擾后續處理流程。
物化法中的混凝氣浮池在去除懸浮物方面效果顯著。在混凝過程中,向廢水中投加混凝劑,混凝劑水解后產生的膠體物質能夠吸附廢水中的懸浮物,使其相互凝聚形成較大的絮體。隨后進入氣浮環節,通過向水中溶入空氣,產生大量微小氣泡,這些氣泡附著在絮體上,使絮體因浮力增大而上浮至水面,從而實現懸浮物與水的分離。在實際案例中,該工藝可去除廢水中 80% 以上的懸浮物,有效降低廢水的渾濁度。
(二)有機物的處理
生物法是去除食品廢水中有機物的核心方法,其中厭氧 + 好氧的工藝組合應用廣泛。以 UASB(升流式厭氧污泥床)反應器為代表的厭氧處理工藝,其處理過程主要分為水解酸化、產氫氣及乙酸、產甲烷三個階段。
UASB 反應器從底部到頂部主要分為污泥床區和三相分離器。在底部的污泥床區,存在著大量高濃度的厭氧微生物污泥。廢水中的有機物首先在這里進行水解酸化,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;接著進入產氫氣及乙酸階段,小分子有機物進一步轉化為氫氣、乙酸等物質;最后在產甲烷階段,甲烷菌將氫氣、乙酸等轉化為甲烷氣體。而上部的三相分離器則負責分離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氣體、液體和固體污泥,使處理后的水得以排出,污泥則回流至污泥床區繼續參與反應。
通過厭氧處理,可去除大量有機物,為后續好氧處理創造條件。好氧處理工藝進一步降解剩余有機物,最終使廢水中的 COD 去除率達到 95% 以上
化工企業類型繁多,涵蓋無機化工和有機化工,產品種類豐富,這導致不同化工企業廢水的水質和水量差異巨大。
化工廢水普遍具有濃度高(包括有機物濃度、氨氮濃度、鹽分等)、成分復雜、可生化性差等特點。因此,在處理化工廢水中的有機物時,不能直接采用生物法,需先結合預處理工藝,提升廢水的可生化性并降低污染物濃度。
芬頓氧化法是化工廢水預處理中常用的工藝之一。芬頓氧化反應需在酸性條件下進行,過氧化氫(H2O2)在亞鐵離子(Fe2+)的催化作用下,會產生極具氧化性的羥基自由基(?OH) 。羥基自由基的氧化能力極強,能夠與廢水中的難降解有機物發生反應,將其分子結構破壞,氧化分解為小分子物質,從而降低有機物濃度,同時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,使后續生物處理能夠順利進行。
該反應具有反應迅速的特點,在常溫常壓下即可發生,且反應條件相對溫和,不會產生二次污染。在實際應用中,某化工企業采用芬頓氧化法作為預處理工藝,COD 去除率可達 50%,為后續處理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綜上所述,食品廢水和化工廢水分別采用氣浮法和氧化法等作為預處理手段,后續再結合生物法等工藝進行深度處理,以實現廢水的達標排放。不同類型工業廢水處理方法的合理選擇與應用,對保護生態環境、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。